100%可再生能源啟航
2015年12月12日,被視為氣候變化歷史上的重要時刻,近200個國家在巴黎氣候峰會定立新協議,同意全球升溫不超過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,各國更應致力限制升幅低於1.5℃,意味化石燃料時代將壽終正枕,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革命潮勢不可擋。《巴黎協議書》之所以被視為打破歷史慣例,皆因過往的合作屢遇波折。早於上世紀70年代,很多科學家已經指出由燒煤、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,是氣候變化的主要成因,國際社會亦開始正視問題。然而,1992年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並無闡述各國的具體義務,直至2005年生效的《京都議定書》才訂明,發達國家必須在2012年前減少共5%溫室氣體,惟發展中國家批評減排目標軟弱,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殊為捍衛石油公司的利益而退出,令協議形同虛設。成員國原本需在2009年哥本哈根峰會達成新協議,卻又因利益分歧告吹。《巴黎協議書》是各國經過多年拉鋸的成果,更破天荒確認升溫1.5℃為警戒線,訂立長遠和清晰的方向,意義深遠。由於守住警戒線的唯一方法,是在2050年前全面淘汰化石燃料,令溫室氣體排放淨值降至零。這意味著國際間即將掀起能源革命,發展可再生能源。
100%可再生能源的願景,過往被詬病為痴人說夢,如今終守得雲開。綠色和平估計,只要全球每年投入一萬億美元發展風能、太陽能、地熱能等,同時大幅節約能源、保護吸收溫室氣體的森林,便有機會在2050年達到這個願景,並每年減少一萬多億美元燃料成本,在未來15年創造2千萬個職位,帶來龐大經濟效益。
過去5年,全球對可再生能源新增發電容量的投資超越石化燃料。德國是內陸國家,風力資源較少,但可再生能源目前供應該國3成電力。傳統海上風場的發電機組必須固定在海床上,針對此問題英國正發展新技術,計劃建造全球首個浮在海上的風場,以強韌的纜線連接發電機和海床,估計可以令海上風力發成本減少近四分之一。雖然值得期許,但《巴黎協議書》卻非全無爭議,例如成員國獲准自行制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,即使將各國遞交的2030年減排承諾相加,估計全球氣溫仍會升2.7℃。因此,大會規定各國必須每5年檢討和提升目標,加快減排步伐。另外,發達國家承諾每年提供資金,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條文,並無法律約束力。
《巴黎協議書》縱有不足,卻是人類邁向零碳未來的重要一步。應對氣候變化的路仍然漫長,全球公民社會必須繼續發聲,向各國領袖施壓,促使他們兌現承諾。
Text: 張韻琪(綠色和平項目經理)